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
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,这要求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目前的84%大幅降低,比如降低到10%左右,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占比从现在的大约4%提升到60%甚至更高。这意味着能源结构的革命性转型。
过去十几年来,光伏和风机的成本降低了十几倍,可是风电和光电的占比还很小,只有4%。是什么限制了风电和光电占比的提高呢?主要原因就在于光伏和风机发的电是间歇的,不稳定的,并网困难。那么如何应对光电和风电的间歇不稳定性呢?储能是最有效的方式,能够平抑能量的波动,实现能量平滑、稳定的输出,提高光电和风电实际利用的水平。因此,储能是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的关键环节。
实现碳中和对储能技术的要求有若干特别的要求,首先要求储能装备具有易规模化的特点,同时要能够长时间储能。储能装置不应该有地域和地理的限制,储能要安全,运行要平稳,成本要低,寿命要长。特别强调的是,目前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系统中,化石能源调峰加上短时的储能就能够实现能量的供需匹配。而在可再生资源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中,化石能源占比低,无法满足调峰需求,所以能源系统的供需匹配需要长时储能来实现。也就是,太阳能和风能为主导的新能源结构需要长时、规模化的储能技术。
流体电池是以可流动物质为能量载体,能量与功率解耦的电池,包括电解池、燃料电池、液流电池、金属空气电池等。因为实现了能量与功率的解耦,流体电池适合用于长时、规模化储能,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但流体电池大规模应用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性能,降低成本。然而,流体电池涉及到电化学反应、物质传输、热量传递相互之间的配合,过去的研究由于学科界限的壁垒,没有形成反应界面电化学动力学与空间传递的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。
一种以可循环充放电的液态能量载体储能的电燃料储能新技术,该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将遍布在大地上光能与风能变为电燃料,高效地提供新能源电力。电燃料的发明带来很多优势:扩大了能量载体选取范围,突破材料资源限制;提高电解液利用率,降低电解液成本;提高电流密度,降低电堆成本。
实现碳中和需要规模化长时的储能技术;流体电池这种易规模化、长时、安全、无地理的限制,特别适合大规模的储能;热物理与电化学交叉研究是实现流体电池技术突破的关键。
其长期致力于传热传质和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,其中电化学储能研究方向包括燃料电池、液流电池、金属空气、电燃料储能等等。其团队通过热物理与电化学交叉的独特视角与方法,探究燃料电池等先进电池中的电子、离子、质量和热量之间的耦合传递机理,取得理论突破,实现电池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。
声明:本文转载自网络,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权,请联系蒲迅电池。